考点整合必修三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

发布时间:2020/10/11 17:47:23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021/5779684.html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考点统计考法指南:本节重点考查区域产业结构(选择)、南北方差异、资源跨域区域调配、产业转移,除区域产业结构以选择外,其他考点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区域的主要特征(能力层级:了解)1.概念:通常指--定的地域空间。区域具有--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2.四个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比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等。(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能力层级:理解)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如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3.区域划分区域类型范围大小产业活动联系乡村地域较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城镇地域较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一社会综合体。区域产业结构(能力层级:简单运用)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区城产业结构差异:(1)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2)空间差异:传统的农业区城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城或加速指进工业化的区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5.区城产业结构演进:在区城经挤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区域发居阶段(能力层级:理解)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①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②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③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2.区城发展阶段比较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四大地区及其发展差异(能力层级:简单应用)1.划分标准: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2.范围(1)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13个省级行政区。(2)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6个省级行政区。(3)西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12个省级行政区。(4)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级行政区。3.四大地区发展差异(1)产业结构的差异

①东部:制造业先进,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②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③中、西部: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④工业结构表现出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征。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①东部、东北工业化进程快。

②东部工业产值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③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④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①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②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较低。③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积极加强对外联系。4.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不及东部治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国家明确提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战略,自年至年,相能批准成立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阳.长株潭城市圈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綜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能力层级;简单应用)1.划分标准: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暧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温度带),平原(地形)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跨越亚热带及热带(温度带),多山地、丘陵(地形),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上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能力层级:了解)1.范围[即“12(省、自治区、直辖市)+3(自治州)”]: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2.优势和劣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3.战略意义:(1)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层级:理解)1.原因: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北少南多;②北方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南方水量大2.线路: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地形、地势的影响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自流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3.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意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苏北、皖、鲁、冀、津的投资环境,缓解用水不足问题,促进社会安定。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下游水质。②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航运。③影响江淮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④东线受水区地势低洼,调水后土壤易盐碱化。⑤供水区调水后,降低自净能力。经济效益为受水区净增供水l40多亿立方米,促进受水区的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水资源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新格局。生态效益美化受水区的生存环境,提高受水区的居住质量,控制受水区地面下降趋势。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层级:理解)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西部受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而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问题压力大)。2.线路分析:主体工程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分支四川、重庆到湖南、湖北等。线路特点:穿越众多地形复杂区,三次过黄河、一次过淮河、长江、线路在黄土高原区有曲折(原因:补充气源)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④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⑤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利于保护生态环境。(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能源短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⑤改善大气质量。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层级:理解)1.原因:我国西部水力发电具有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海拔落差大,适合建设高水坝蓄水发电;我国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年年均有需求缺口,亟待解决电力供给不足问题。2.线路:(1)北部通道: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地区的坑口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以火电为主)(2)中部通道:将三峡、葛洲坝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水电)(3)南部通道: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水电和贵州、云南两省坑口电站的电能,送往珠江三角洲(以水电为主)3.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我国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调出区和调人区的地理环境会带来有利和不利影响,但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调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调人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层级:简单应用)1.作用: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又可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2.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1)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2)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了移入地区的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更新和升级,推动了移入地区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之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1、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资源是比较的主要内容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人口的变化、城市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3、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资源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4、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开源”和“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5、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1)沿线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4)对沿线自然环境影响小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调入区对调出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的开发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利于生态环境保护7、产业转移的影响对发达国家:①产业结构: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上,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②生态环境: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③就业状况: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①产业结构: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生态环境:改变区域地理景观,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③就业状况: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jiangkouzx.com/djkzz/7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