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属于湖北省首批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之一。为加快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迈进步伐,近年来,丹江口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具体实施意见,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较好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保障了教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胡恩中欣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都养育展”上师生作品
倾注“两个成长”,引领发展方向
湖北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丹江口市着力打造教师发展领军人物,大力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双成长”工程。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双成长”工程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成效如何?
胡恩中:年,丹江口市基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所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基本方针,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双成长”工程,引领教师在政治上、师德师风上、专业上共同成长进步。
具体来说,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在持续开展“修德、提能、笃行”师德师风建设基础上,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选拔名师、名校长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我们在“师德师风教育月”举办校长论坛和师德典型事迹报告会,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大力宣传“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彭玉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蔡明镜、“中国好人”和“荆楚楷模”杨姗姗等先进教师的典型事迹,倡导广大青年教师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创业基层、奉献基层。
二是突出头雁引领,加强了对后备人才库的建设。依据“双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按照“面向全体、注重培养,择优竞争、动态管理”原则,建立了全学科、全学段名师和名校长后备人才库,经过层层选拔,25位名师、60位学科带头人、位教学骨干、50位教坛新秀从中脱颖而出。年,我们在原有11个名师工作室基础上新增4个工作室,填补了中小学思政、体音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方面的空白,将全市近千名学科骨干力量全部纳入其中。不仅如此,我们每两年开展一次丹江口十大名师、十佳师德标兵、十佳校(园)长评选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树立了彭玉生等60名模范人物。
三是突出专业引领,加强了教师竞技平台的建设。为了丰富“双成长”工程活动载体,丹江口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教育技能大比武活动,年年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评比,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施“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加速成长提供云梯;“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团队持续发力,探索农村学校片区一体化教研路径,为薄弱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开山架桥。这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技能大比武中获奖,其中人次获得一等奖。
落实“三个保障”,催生发展动力
▲胡恩中新年前写春联送给村民
湖北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教师待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在这方面,丹江口市是如何做的?
胡恩中:丹江口市地处秦巴山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丹江口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丹江口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丹江口市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丹江口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不断健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机制,大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需扩充教师队伍编制;全面推进“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部门放权扩权,支持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财力保障。为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市财政局每年安排0万元给农村教师发放补助,统筹50万元为教师进行健康体检,预算万元发放教师奖励性工资,尽可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市人社局积极兑现人才引进政策,为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及时发放生活补贴、免费住房或每月租房补贴、一次性购房补助;市教育局坚持把不低于教育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先后投入余万元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投入余万元支持“国培项目”,每年拿出20至30万元支持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
三是人力保障。对照“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补充机制,建立了“省招教师空岗补齐、市招教师补充空缺、城区及高中教师计划单列”招聘体系,6年来累计招聘教师名。年进一步加大了教师招聘工作力度,共下达招聘计划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名、城区义务教育50名、学前教育30名、高中教育20名。同时,不断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每年都选派20名以上“三区”人才下乡支教;每年都派出80名校长、教师参与城乡交流;积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动员8名退休校长、骨干教师重返讲台,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缺编问题。
立足“四个突破”,拓展发展空间
湖北教育:目前,基础教育正处于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从根本上说,师资力量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也是教育公平的保障。丹江口市在保障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胡恩中:在实施名师、名校长“双成长”工程,打造教师领军人物的同时,我们抓住作为湖北省首批“国培计划”试点县市的契机,加大了对整个教师群体的培训培养力度。几年来,丹江口市打破常规、创新思维,为教师搭建新学习平台,为教师研修提供新帮助,为教师发展开辟新天地。全市名教师参训率达到%,人次参加丹江口市级培训;人次参加十堰市级培训;人次参加湖北省级培训;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本级名师工作室和送教下乡培训团队承办市级高端研修培训5次,参与人数累计达人次。
湖北教育:在教师研训方面,丹江口市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胡恩中:各地情况不同,我们从丹江口市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一是抓“融合”,在提升研修效能上实现突破。分管教育副市长任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研究解决教师工作难题,牵头整合师训、教研、电教职能,成立了丹江口市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探索“问题导向、重心下移”研修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全免费、菜单式送教上门活动,破解了农村学校缺教研经费、缺名师指导、缺研修平台等难题,大大增强了教师培训研修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建“网络”,在支撑研修常态上实现突破。按照“互联网+”模式,教师发展中心新建网络研修学校,为6个乡镇协作区建设9个“一拖三”专递课堂,依托市、镇、校“三级”网络研修平台,整合本市优质师资力量,开展全域化、经常性研修;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按照继续教育学分制度、教师资格注册登记制度要求,开展教师全员化、规定性研修;依托名师工作室,推送线上答疑、专题讲座和线下集中研修,开展本土化、针对性研修。
三是育“种子”,在储备研修人才上实现突破。引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遴选出17名专职培训者、名骨干教师和特聘的7名汉江师范学院教授共同组建丹江口市送教下乡培训团队。市教师发展中心不仅由此完善了师资结构,而且在富有实践性、创新性、挑战性的“熔炉”中,历练“种子”,培育“种子”,催生一粒粒“种子”成长壮大、转型升级,实现了“输血型”培训向“供血型”研修的跨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高端研修活动5次,培训教学新秀50人、学科骨干60人;开展送教下乡80余场次、参训教师达人次、培训指导教师达5人次;培养了正高级教师1人、湖北省特级教师2人、十堰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十堰市级学科骨干58人、丹江口市名师25人、丹江口市名师后备人才名。
四是搞“协作”,在丰富研修内涵上实现突破。通过联校研修、教师走教,完善乡镇教育协作发展机制,实现片区稀缺资源共享。通过教科研一体化,实现城区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开展定期支教、送教上门,同步教研、跨区教研,实现城乡学校协同发展。通过海淀区对口协作,省直机关定点帮扶,连续8年分9期共选派名骨干教师先后赴海淀区相关中小学名校学习,全市35所中小学与海淀区名校建立起“手拉手”关系,全市名教师整体免费加盟人大附中联盟校,16所农村学校加入人大附中“百校双师”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连续8次邀请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在线教研活动,共有多人次融入其中。先后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空军招飞局达成合作协议,实施合作项目50多个。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丹江口市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成效日渐凸显。胡恩中表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任重而道远。丹江口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着力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加快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丹江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通讯员:刘文远、岳军
本刊记者:鄢志勇
责任编辑:鄢志勇
欢迎订购
编辑部-/
营销热线-/
邮发代号38-
全年定价元
出品: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教育新媒体部
策划:张勤英子
审核:培文
编辑:子涵
联系邮箱:chupaijiaoyuj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jiangkouzx.com/djkxc/7731.html